×
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普京回应语惊四座!
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谁又会支持日本?近日,普京说了一句话,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
普京到底说了什么,打死你也想不到
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
最后的反击

第十七章:四面重围(三)(下)

从“东方红49号”遥感侦察卫星上看下去,“列城——什约克——空喀山口——拉那克山口”一线迷雾的确越来越大。在CT0公司的“高原大气与物理研究项目小组”的一间大会议室里,大屏幕正在显示着卫星观测到的夜视图像。图像中,乌云和迷雾已经形成一个大的气旋,气旋的中心就是“列城——什约克”之间的中心。大屏幕的左上角处,显示着海拔、经纬度等环境描述参数;右上角则显示着扫描圈的温度感应参数,数值醒目并闪烁。臧继荣的小组正在观测着数据。

“天,已经接近于0摄氏度了。太快了。”臧继荣抽着烟这么说了一句。

的确,当他们把“东方红49号”卫星的数据接通到大屏幕,并重新拟定工作流程,一直到全体组员坐下来后的这半小时内,气旋**的温度鬼使神差似的就要接近0摄氏度,而气旋的前锋所冲掠的空喀山口方向,也就是气旋的东北边缘,温度则接近零下摄氏20度了。而且,更为奇异的是,整个气旋的温度在呈加速度上升着。这个情况,更令臧继荣和他的小组成员迷惑不解。此时,周大校、耿大校和安大校也坐在席间,三个老家伙只是默默的抽着烟,一言不发。其他年轻的研究员,更是深怀各式各样的表情。瞧,那个前面几乎与人吵架式探讨问题的,长着孩子脸似的研究员,此时用手支撑着下巴,睁大眼睛恨不能把图像里面的一切吃了进去。那表情啊。坐他旁边的一位漂亮的女生,先看一眼屏幕,再看一眼他,差一点笑喷了出来。

与此同时,在列城的印度西部军区司令部的作战指挥中心,看到这一幕的希马尔汉上将第二次露出笑容。此时,没有人顾得上惊诧于他的笑容,而是各自忙忙碌碌,一副大战前的紧张景象。希马尔汉上将抽出一枝雪茄,慢悠悠的点着火,然后站立起来在他指挥台后边的空间踱起步子来。他的身后,也就是指挥台的后方,跨立着两名头戴白色钢盔的武装宪兵。

一名老者从一侧门后闪了出来,对着左侧一名宪兵耳语了几句,宪兵立即放行让他靠近上将。希马尔汉上将对老者招了招手,示意他到指挥台跟前来。然后,俩人打开指挥台上的一个屏幕,低着头嘀嘀咕咕开了。

这让底下正在作业的军官中的好奇者,忍不住抬起头向这边望了一眼。但马上被自己的长官制止住,并悄悄警告一番。

五分钟后,当作战指挥中心的最大的屏幕上的时间数值刚刚停留在“印度时间2049年11月22日6时30分”时,亦即北京时间2049年11月22日9时00分时刻(注:印度在东5.5时区,中国在东8时区,印度标准时间与北京标准时间相差2.5小时),希马尔汉上将对着话筒语调沉稳的说:

“全面进攻,以雪耻辱!——”他的语音拖得很长,但全体人员听得很清晰。整个指挥中心里,没有人振臂高呼,也没有人热烈鼓掌。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偶尔会听到匆匆的脚步声。仿佛一根针掉到地上,都会发出惊涛骇浪来。希马尔汉上将非常满意,脸上第三次露出笑容来。只不过,这一次的笑容显得意味深长。笑过后,他看到了参谋长英格拉过来了。这位少将的手里正拿着一叠电文。他大致扫了一眼,立即签署上自己的姓名,然后还给他。

与希马尔汉上将胸中的惊涛骇浪不同,中国方面一号哨卡的秦所长则感受到难以言表的压抑。此时,他在一号哨卡的核心工事里不断用望远镜扫视着所能看到的范围,虽然他明知并不能看清楚什么,但他能够用心感觉到四周的危险。想到这一点,他的头上开始冒汗。

半小时前,就在他把哨卡的一名班长和三名兵派出后,他接听到电话中的报告声,“一号尖兵报告,迷雾很大,能见度20米”;“三号尖兵报告,迷雾太大,有热气流感,能见度只有5米”;“二号尖兵报告,我前方地势平坦,能见度30米,最多50米,能感觉到有地动声”。

“四号尖兵报告。”秦所长对着电话筒喊了一声。但电话那头死一般的沉寂。

他略加思索,立即对身边的通信员说,“你去看看怎么回事?然后马上回来向我报告。”“是,所长!”答完是后,那个年轻的通信员立即转身离去。

然后,秦所长对着话筒大声喊道,“全体戴好氧气罩,准备战斗!”

通信员跳出哨卡前方的防御墙后,立即奔向右前方。秦所长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后,直见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迷雾中,这才放下望远镜。

五分钟后,扩音器中传来通信班长的报告,“所长,已通过地磁通信将我们这里的情况报告给后方。”秦所长听到后,说很好。接着,扩音器中忽然传来侦察班长的报告声,“所长,1号震荡探测仪发现敌情”,“2号发现敌情”,“4号发现敌情”,……“7号没有发现”,“12号没有发现。”

“天!敌人已经悄悄的把我们包围了。”秦所长知道,震荡探测仪的有效探测距离是300米远。但在这种天气和复杂气象条件下,顶多有200米远。他立即低头看了一眼指挥室中的沙盘。顿时,脑门上的汗水像蒸笼一样急速的冒出并迅速滴落下来。

这意味着,先前派出的五名战士,全都以身殉国了。马上,我们……

秦所长想得一点儿不错。他终于明白,在乌云和迷雾的掩护下,印军的特种兵已经在他的哨卡周围潜伏四五个小时了。即便冯参谋来的时刻,他们也在潜伏着。虽然为了保障总部参谋的安全,他先后派遣了三组巡逻队,每隔一小时巡逻一圈,但终究用平时的巡逻方式,很难发现得了犹如高原雪狐般的、那些狡猾的印军山地特种兵。

在夹杂着风暴、雾气和说不清楚的温暖气流的哨卡外边,通信员已经倒卧在离“四号尖兵”阵位不远处,“四号尖兵”早已牺牲。

在尖兵班长的遗体旁边,几名印军特种兵指挥官在研究着什么,一会儿,一名年长的一挥手,那几人散去了。然后,他踢了一下正在班长身上擦拭染血匕首的一个家伙。那家伙抬起头来,不怀好意的笑了一下,立即明白了什么,就起身向前走去。

他的脚步声就显示在8号震荡探测仪的示波仪的显示器中。一名侦察探测员听到声音越来越大,显得有些慌乱,侦察班长用手按在他的肩膀上。俩人的眼睛死死的盯着圆形的显示器。然后,那里忽然传来像雪狼发情似的嚎叫声,其实,他们听得清清楚楚的,那是人声,接着,再无声讯。

“所长,所长,8号探测仪被敌破坏。”侦察班长的声音中多多少少透露出一丝丝的紧张气来。报告完后,他与探测员相视一笑,反而平静下来了。他深吸一口气,扶了扶钢盔,整了整衣角,并把自动步枪抽到胸前。

五分钟后,秦所长听到了一声巨响。一枚导弹飞入哨卡的制高点——1号哨楼里。两名守卫的战士英勇牺牲。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开一枪。从望远镜中看到这一幕的秦所长愤怒的喘着气,然后骂开了,“你个狗日滴印度阿三,有本事明打明滴整,偷袭,算什么锤子本事!”

随着他的骂声,一枚一枚的导弹飞掠而来。伴随着的,还有狙击枪凄厉的响声。五分钟后,秦所长知道,哨卡外围的防御基本瓦解。现在只能靠核心工事了。

就在一号哨卡遭到印度山地特种兵的突袭时,冯参谋此时躺在白雪皑皑的半山腰上。山脚下,是还有燃烧的直升机。他叹口气,然后活动一下手脚,才明白,幸亏是厚厚的积雪救了他。

他这才回忆起前边发生的一幕。他乘坐的直升机刚掠过一个山头,钻入一个山沟,斜刺里,忽然从另一个山沟方向钻出一枚白色的导弹,当导弹越飞越近时,大家才看清,这是一枚巡航导弹。驾驶员立即向下俯冲,拉杆,转向,一连串的规避动作,并施放干扰弹。当直升机硬是向前一跃冲过一个雪山,贴着雪山下冲了几百米后,导弹还是追了上来。眼看着要被击落时,直升机机械师猛的一把把他推出机舱外。坠落过程中,他看到红色的火光,接着一声巨响,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直升机爆炸声响起时,引发了雪崩,大片的雪团涌向山坡并顺着山坡滑向山脚。冯参谋就是在雪崩的运动中得以幸存。半小时后,当他醒来时,竟然毫发无损。这应当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救援到他的战士是信了。

冯参谋的苏醒完全是因为,当直升机爆炸坠落后,满天的航天器的残骸,挨个撞击地面的咚咚声震醒了他。他扒拉开身上的雪绒。终于看清楚了眼前的一幕。

方圆数十公里的雪原上,到处是燃烧的火团。火团显然是坠落在地的航天器的残骸发出来的。他扫视了一圈,摸了摸身上,身上确实没有受伤。然后动了动脚,脚也没问题。然后,站立起来,解开保暖腰带,把腰带环拆卸下来,又把腰带扣拆卸下来。三弄两不弄的,很快,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和机架组装好了。他先站在照相机后边拍摄一圈,然后调整了镜头的远近。接着,他自己站在镜头前拍了一张,嘴里念叨着,“2049年11月22日8时54分,空喀山口以南,水文点以北,6**2.8高程点以西,白狐雪山以东,发现不明国籍大片坠落下来的宇航器残骸。我马上要现地考察一下。”说完,他估算了一下离他最近残骸的距离,大致有10公里左右。照相机拍摄镜头中,只见他把右脚的高原军靴一掰开,从鞋底里抽出一段钢丝来,再把左脚的高原军靴一掰开,再抽一段钢丝来。三组合两组合,做出了一个简易网状天线。然后上前把照相机的机架拆卸下来,绑上这个天线,又从左手腕上打开他的手表,拉出一段连线来,接到天线上。不断按着键,拍发出一连串的数字。

就在他拍发电文时,他的头顶忽然掠过一阵狂风,差一点把他吹倒。他抬头看了看,天空中什么也没有,四处远近都没有什么,就继续拍发电报。

他的电报很快被远在北京的中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情报中心接收到了。电文总共不到30个字:“北京,我这里发现大片不明国籍的宇航器的残骸,我正在……”

当然,冯参谋所在的位置已经被定位了。但定位他的,不仅仅是中国方面的,还包括印度方面的,甚至还包括说不清楚的方面的。

而此时,一号哨卡正在酣战。秦所长已经负伤。

“站长,‘飞鹰C’侦察机发现在那个地方有大片宇航器残骸,看样子,好像是刚刚坠落的,同时发现生命迹象。要不要通报给那个地区的驻军?”正在操作着侦察机的一名操作员这样请示着完亿圆。而“嫦娥631”空间站站长完亿圆上校,正在对着“天宫甲”舰队的影像发呆中。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他转过身来这样喊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功能呼出区
content